# 医疗器械软件缺陷管理控制程序
一、目的
为确保医疗器械软件的质量和安全性,减少软件缺陷对患者安全和医疗效果的影响,特制定本程序。
二、适用范围
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医疗器械软件的开发、测试、维护及使用过程。
三、责任
3.1 软件开发团队:负责软件的设计、编码、测试和维护工作。
3.2 质量控制部门:负责监督软件缺陷的发现与处理,保证软件质量符合标准。
3.3 生产部门:负责将经过质量控制部门审核的软件集成到产品中。
3.4 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:负责向用户提供软件支持,收集用户反馈,协助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。
四、缺陷管理流程
4.1 缺陷定义
- 功能缺失:软件无法完成预期的功能。
- 性能问题:软件运行速度慢、响应时间长等。
- 兼容性问题:与硬件或其他软件不兼容。
- 界面问题:用户界面不友好、操作复杂等。
- 安全问题: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,如数据泄露、系统崩溃等。
- 其他:根据具体情况确定。
4.2 缺陷报告
- 用户或使用者在遇到上述问题时,应立即通过公司提供的报告系统提交缺陷报告。
- 报告内容应包括:缺陷描述、影响范围、严重程度、重现步骤、截图证据等。
4.3 缺陷评估
- 质量保证部门收到缺陷报告后,应在24小时内进行初步评估,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入缺陷管理流程。
- 如果缺陷被确认,应立即启动缺陷管理流程。如果缺陷被认为不重要或已解决,可以将其标记为“已解决”。
4.4 缺陷修复
- 开发团队收到缺陷报告后,应在7个工作日内开始修复工作。
- 修复后的代码需要重新编译和测试,以确保缺陷已被彻底解决。
- 修复完成后,应通知质量保证部门和相关利益相关者。
4.5 缺陷验证
- 验证工作应由质量保证部门和开发团队共同进行。
- 验证内容包括: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、兼容性测试、安全测试等。
- 验证结果应记录在缺陷报告中,并通知相关利益相关者。
4.6 缺陷关闭
- 当缺陷得到彻底解决并通过验证时,应关闭缺陷报告。
- 关闭缺陷报告前,应通知相关人员并记录在案。
五、培训与教育
为了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医疗器械软件,公司应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。
六、持续改进
公司应定期对软件缺陷管理流程进行审查和改进,以提高软件质量和安全性。
七、附录
7.1 缺陷报告模板
提供了详细的缺陷报告模板,供员工填写。
7.2 缺陷管理流程图
提供了详细的缺陷管理流程图,帮助员工理解整个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