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(AI)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,但直到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后,这个概念才被正式提出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。
1956年,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·麦卡锡(John McCarthy)、马文·明斯基(Marvin Minsky)和克劳德·香农(Claude Shannon)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“逻辑理论在人工智能中的运用”的研讨会。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讨论,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。在会议上,三位学者提出了“符号主义”这一概念,认为人工智能应该通过符号操作来实现智能行为。
达特茅斯会议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首先,它促进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,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共同探讨相关问题。其次,会议推动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多元化发展,涌现出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技术路线。最后,达特茅斯会议还为后续的人工智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,如符号主义、连接主义、机器学习等。
虽然达特茅斯会议是在1956年召开的,但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现。例如,1943年,英国数学家阿兰·图灵提出了“图灵测试”,用以评估机器是否具有智能。此外,1950年,艾伦·图灵发表了《机器能思考吗?》一文,首次提出了“人工智能”这一术语。这些早期的思想和技术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研究奠定了基础。
总之,人工智能的诞生时间是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。这次会议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,还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多元化发展,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