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衡量电子政务系统实施效果和效率的重要手段,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用户满意度:用户满意度是衡量电子政务绩效的最直接指标。通过问卷调查、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电子政务服务的满意度,包括服务响应速度、服务态度、服务内容等方面。用户满意度可以通过在线调查、电话访谈、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。
2. 系统可用性:系统可用性是指电子政务系统在规定时间内,能够正常运行并提供服务的能力。可以通过系统运行时间、故障率、系统可用性指数等指标来衡量。
3. 服务质量:服务质量是指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用户需求,包括服务的及时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等方面。可以通过服务质量评价表、服务质量报告等方式进行。
4. 成本效益:成本效益是指电子政务系统在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,所投入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之间的比例。可以通过成本-效益分析、成本-收益分析等方式进行。
5. 创新能力:创新能力是指电子政务系统在技术、管理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。可以通过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。
6. 可持续性:可持续性是指电子政务系统的长期发展能力,包括技术更新、人员培训、资金保障等方面。可以通过技术更新周期、人员培训计划、资金保障情况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。
7. 安全性:安全性是指电子政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,能够抵御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。可以通过安全事件数量、安全漏洞数量、安全事件处理时间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。
8. 政策支持:政策支持是指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支持程度,包括政策法规的完善、资金投入、人才培养等方面。可以通过政策法规完善度、资金投入规模、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。
9. 社会影响:社会影响是指电子政务系统对社会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影响。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、文化传播效果、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。
10. 国际竞争力:国际竞争力是指电子政务系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,包括技术水平、市场份额、国际合作等方面。可以通过国际市场份额、国际合作项目数量、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。
总之,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标准是多方面的,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。在实际评估过程中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,如层次分析法、模糊综合评价法等。同时,还需要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绩效评估,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