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和评价电子政务系统运行效果、功能实现程度及服务效能的一套标准和指标。其基本框架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:
1. 目标层:
- 政府治理现代化
- 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
- 公共服务便捷化
- 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
- 行政效率提升
- 公众满意度
2. 准则层:
- 政策执行与落实
-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
- 数据资源整合与管理
- 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
- 电子服务提供能力
- 安全与隐私保护
- 创新与持续改进
3. 子系统层:
- 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
-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
-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
- 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
-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与防护
-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
- 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
4. 指标层:
- 政府信息化水平(如政府网站访问量、在线服务使用率)
- 电子政务项目实施数量和质量(如电子证照发放数量、网上办理业务比例)
- 电子政务对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(如公共采购电子化比例)
- 电子政务对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(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数)
- 公民和企业电子政务满意度(如在线办事满意度调查得分)
- 电子政务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效用(如电子监管案件处理数)
-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中的作用(如行政审批时间缩短比例)
- 电子政务服务普及度(如电子政务用户覆盖率)
- 电子政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(如通过电子政务带动的GDP增长等)
5. 权重层:
- 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,为每个指标分配权重,通常采用专家打分法或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。
6. 综合评价方法:
- 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,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,得出整体绩效评估结果。
7. 监测与反馈机制:
- 建立定期监测机制,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价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。
- 建立反馈机制,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措施,以持续提升电子政务绩效。
综上所述,构建一个全面、系统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,不仅需要明确各个层级和指标的内容,还要合理设置权重,并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量化分析。此外,还应注重监测和反馈机制的建设,确保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