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政务体系结构是指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通过互联网、移动通信等手段,将政府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,实现政府与公众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,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。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的物质载体是计算机网络、数据库、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,它们是电子政务体系结构运行的基础。
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政府部门: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主体是政府部门,它们负责制定电子政务政策、规划和标准,组织实施电子政务项目,提供电子政务服务。政府部门可以分为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,其中中央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性的电子政务政策和标准,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地方性的电子政务政策和标准。
2. 电子政务平台:电子政务平台是电子政务体系的核心,它提供了电子政务服务的基础设施,包括数据中心、网络设施、安全系统等。电子政务平台负责处理电子政务数据,提供电子政务服务,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。
3.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: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政府部门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的具体形式,包括公共服务、行政审批、决策支持、公共安全等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需要满足政府部门的业务需求,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,提高工作效率。
4. 电子政务支撑系统:电子政务支撑系统是电子政务体系运行的支持系统,包括政策法规、标准规范、技术支持、安全保障等。电子政务支撑系统为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,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5. 电子政务用户:电子政务用户是享受电子政务服务的主体,包括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公众等。电子政务用户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获取政府服务,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。
6. 电子政务监管机构:电子政务监管机构是负责对电子政务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,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、行业协会等。电子政务监管机构负责制定电子政务政策和标准,监督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,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。
总之,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的物质载体是计算机网络、数据库、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,基本框架包括政府部门、电子政务平台、电子政务应用系统、电子政务支撑系统、电子政务用户、电子政务监管机构等。通过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体系结构,可以实现政府与公众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,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